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行业纪要 » 行业资讯 » 正文

艺术始终是开放的 中国玻璃艺术需立足于地域文化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1-14  来源::青年时报  浏览次数:774
核心提示:昨天,透器透气2014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以学院倡导的玻璃艺术作品展览。这次


      昨天,“透器·透气——2014杭州国际当代玻璃艺术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以学院倡导的玻璃艺术作品展览。这次展览目的一个是对现今玻璃艺术创作、教育和产业发展的格局作出呈现和展示,让玻璃艺术得到更多人的认知。另外一个就是对此格局下玻璃艺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回顾、思考与展望。

   
     今天所说的玻璃艺术并非指的是工业批量大规模生产的,以功能性为主的玻璃制品,而是以具有审美价值的,以玻璃材质为媒介传达个人观念的艺术作品。如果非要寻根问底是谁解放了传统玻璃材料本身,那当数美国人玻璃艺术之父哈维·利特尔顿(Harvey K. Littleton),是他赋予了玻璃材料新的生命力和艺术表现力。

   
     上世纪60年代初,哈维·利特尔顿推动了美国玻璃工作室运动,他将传统的玻璃从工厂生产中解放,搬到了艺术家工作室,从玻璃吹制传统的器皿表现方式扩展为无限可能性,彻底摆脱了玻璃材料限于功能性的局限,转变成一种自我表达的玻璃艺术材料。更为重要的是,他将玻璃创作引进了大学的艺术教育。如美国著名的皮尔查克玻璃学校(Pilchuck Glass School)。

    
     基于这样的玻璃艺术发展背景下,中国玻璃艺术开端大致在20世纪80年代,到了本世纪初国内多所大学开始借鉴国际玻璃艺术教学体系,先后成立玻璃艺术工作室。如清华美术学院、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也在2003年开始筹建玻璃造型艺术专业及玻璃艺术工作室,2006年正式开始招生。随着当代艺术的快速革新,当代玻璃艺术早已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利用这种新的材料语言进行艺术创作,因为它的不确定性,难以掌控的内在无限可能性,是很多材料都无法比拟的。但反过来说,这也是玻璃材料的优越性所在。

   
     就目前国内外玻璃艺术的发展情况来看,包括这次展出的作品,很多已经突破了玻璃材料语言本身的限定,不只是单纯的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对立观看的方式,越来越多是将艺术家的观念与空间、装置、环境、声音等发生互动关系,会提供给观看者一些思考空间。哈维·利特尔顿曾在自己书中说过:“当代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是不断探索和质疑过去的标准,以及当前的定义,并且在材料和创作过程中寻找到新的表达方式的出口。甚至可以说,这种探索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尽管物理和化学知识应用到玻璃上能扩展艺术家创作中的可能性,但并不能产生艺术。只有无穷无尽的创作激情让艺术家逐渐发现玻璃的本质,并从中传达出艺术家丰富的内心世界。”


    
     中国的玻璃艺术发展不过才十多年时间,在技术与艺术观念的结合运用空间上是有自己的优势和力量的。此次展览也提出了如何将玻璃的传统与中国的造物工艺相结合,与中国的造物哲学相结合,从物的文化到物的精神作出思考,进而树立玻璃艺术传统性、学术性、创新性的立场。特别是中国的玻璃艺术如何探索自己的道路,形成自己的特点。这是中国当代玻璃艺术家在立足于地域文化环境下所要思考和探讨的。就如同中国美术学院许江院长所说的,“透器·透气”,由透器之用而入透气之境,这是一种玻璃艺术的学术命题,也是一条玻璃艺术发展的中国式的精神通道。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沙河玻璃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沙河玻璃网www.shaheglass.com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为沙河玻璃网独家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在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沙河玻璃网www.shaheglass.com违反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转载并注明其他来源的稿件,是本着为读者传递更多信息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使用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禁止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违反者本网也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一周内来电或来函联系。